×
上海医学

癌症有望变成慢性病吗?瞄准四个方向,上海这家

摘要:如能经过规范治疗,大多肿瘤患者长期生存不是一种奢望。

癌症有望变成慢性病吗?今日召开的2021年肿瘤精准治疗国际论坛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院90周年大会披露一组数据:针对2008年至2017年在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、接受住院治疗的近30万肿瘤患者长期随访发现,患者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升,达71.3%,整体生存情况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。

另一份国内首个、最大规模的肿瘤医院转移患者生存报告显示:2008年至2017年住院诊疗的2万余例已发生转移恶性肿瘤患者中,转移发生后总体1年、3年和5年生存率达65.6%、33.4%和21.1%。也即,即使发生转移,仍有五分之一的几率可以再活5年;部分瘤种转移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50%,例如前列腺癌转移患者经规范治疗后,5年生存率高达54.9%。

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教授表示,上述数据可见,如能经过规范治疗,大多肿瘤患者长期生存不是一种奢望;如能早期发现、及时治疗,大部分肿瘤基本可以获得治愈。

未来医院创建国家癌症医学中心,将瞄准四大方向。郭小毛介绍,首先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筛查、精准诊治和精准康复,真正做到肿瘤治疗“一人一策”,打造从预防、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闭环诊治过程。其次是围绕质子重离子,制定适合国人的“中国方案”和指南。

第三是打造国家级疑难病理诊断中心,赋能精准治疗,制定“金标准”指南和教科书。最后是加大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与开发,包括肿瘤相关医学装备、抗癌药物研发,打通产学研转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共同打造科创高地,实现医院高质量创新发展。

据悉,肿瘤医院前身“中比镭锭治疗院”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内率先拥有一克镭,当时已达国际镭锭治疗标准,使中国肿瘤治疗技术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。

90年后,作为上海乃至中国肿瘤诊疗“桥头堡”,肿瘤医院横跨浦江,形成徐汇院区、浦东院区和质子重离子中心“一体两翼”发展新格局。

近年来,医院通过多个智慧医疗场景建设,聚焦患者就医痛点,让数据“多跑路”,缩短患者就医时间,优化患者就医体验。科研领域,医院从2010年“国自然”立项总金额的4427.1万元到2020年的18260.5万元,数量质量得到显著提升。

肿瘤医院诊疗模式、学科布局也已不局限于疾病治疗为中心,而是充分考虑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包括生理、心理等需求。医院相继开设乳房重建、宫颈癌保育、遗传咨询、营养、心理、伤口造口、淋巴水肿护理等特色门诊,满足患者康复期各种生理、心理及营养指导需求。党委书记李端树教授介绍,医院开设全国首个面向肿瘤患者及家属服务的“帮帮我”肿瘤患者心理热线,累计服务1500余人次。三年前又建立全国首个集成性、一站式医务社工引领的患者资源小站,用“点单式”的免费主题咨询,服务1000余人次,同时设“青丝行动”向贫困、因肿瘤化疗脱发的患者赠送假发,以此让更多患者得到关爱。

栏目主编:顾泳文字编辑:顾泳

【来源:上观新闻】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邮箱地址:

举报/反馈

上一篇:差点改行学医的陈冲,出身医学世家却当了影后
下一篇:没有了

Top